处于休息状态的眼(无任何调节),使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后者,称为远视眼。远视是人类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在远视眼中,度数较高和双眼度数明显不同(屈光参差)者,如果早期得不到矫治,常导致弱视的发生。
远视性屈光不正也是引起视疲劳的主要原因。就保护视力、防治弱视及消除妨碍学习和工作的视疲劳来说,重视远视性屈光不正,使普通百姓对其防治的基本知识广为了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远视眼的病因大致可分为:①眼的屈光力在正常范围,而眼轴偏短,称为轴性远视。②眼轴长在正常范围,而眼的屈光力偏低,称为屈光性远视。③以上两种情况兼有,称为复合性远视。
远视眼的分类:1.轴性远视。即眼球小,前后轴短于24毫米平均值,而眼的屈光力在正常范围内,是形成远视的最常见原因。轴性远视是人类正常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经时期。新生儿眼球小,平均轴长17.9毫米,而屈光力相对较大,几乎都是远视眼,称为儿童生理性远视。但Cook对此表示怀疑,他测定了新生儿的眼屈光,先用阿托品散瞳再行屈光检查。发现,虽然远视占优势,其总平均值为+1.5D,但仍有25%的近视存在,并且-7.0D以上的近视占0.7%,个别例子还可高达-12.0D。
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延长,至成年人眼轴一般相当或接近于平均值24毫米。如果由于各种内在(遗传)或(和)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发育停止,眼轴长未能达到或接近平均值,即形成轴性远视。相反,如果发育过度,眼轴长大于平均值,则形成轴性近视。
人类从出生到眼球发育成熟,眼轴的长度约增长7毫米—8毫米。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改变,以抵消由于眼轴增长所带来的-20.0D左右的近视,则每个成年人都将成为高度近视眼患者。那么,如何弥补这种生长缺陷呢?人眼在发育过程中,随着眼球的前后轴逐渐增长,晶状体和角膜的弯曲度逐渐变扁平,降低了眼的总屈光力,因而防止了高度近视的发生。
正视眼是远视眼和近视眼之间的过渡阶段,真正屈光度数为零的眼极为少见。
人类远视眼眼轴较短的程度并不大,很少超过2毫米。按眼屈光学计算,眼轴缩短1毫米,约+3.0D屈光力改变。因此,轴性远视很少超过+6.0D。
2.屈光性远视。眼的总屈光力减弱,而眼轴长正常。又可分为曲率性、指数性两种。
(1)曲率性远视:又称为弯曲性远视,眼球任何屈光面的弯曲度异常,引起总屈光力减小所致。①角膜表面弯曲度变小最常见,如扁平角膜,可以为先天性、外伤性或角膜疾病所致。这种曲率变化很少是规则的,因为角膜难以保持球形,故常伴有散光。②晶状体表面弯曲度变小。
(2)指数性远视:由于眼的总屈光指数或部分单元的屈光指数异常(减小),引起眼的总屈光力减小。①角膜和房水的屈光指数减低。②晶状体的屈光指数减弱。③玻璃体的屈光指数减弱。④无晶状体眼。
3.复合性远视各种原因导致的,眼的总屈光力和眼的轴长均不在正常范围内,但二者的比值总是小于58.64:24,而形成的远视。以上分类法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临床上应用有一定困难。临床上按屈光性质类型分为单性远视(无散光)和复性远视(远视散光)两种。通常依视力及矫正视力的好坏,或有无合并症等情况,把远视眼分为轻度(+3.0D以下)、中度(+3.0—+6.0D)和高度(+6.0D)以上。
远视眼的调节:远视与调节作用关系密切。在正常调节作用下,人眼在休息状态时,睫状肌存在一定的张力,又称为睫状肌的生理性收缩。此作用可使一部分远视得到代偿,为隐性远视,或称为潜伏性远视;未被代偿的部分,则称为显性远视。此二者之和就是总合性远视。显性远视中,有一部分可在全部调节作用下得到代偿,称此为能胜性远视;另一部分在动用全部调节作用后,仍未被代偿,就是绝对性远视或称固定性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隐性远视逐渐变为显性远视。有研究显示,隐性远视占总合性远视的比重为:10—20岁占二分之一,20—30岁占三分之一,30—40岁占四分之一,40岁以后隐性远视几乎全部变为显性远视。
为了理解以上所述,举例如下:
患者为远视眼,裸眼视力0.4,用+1.5D镜片矫正后视力始达1.0,将镜片度数增至+4.0D,视力仍保持1.0。滴1%阿托品眼液后,则必须用+5.0D镜片,视力才可达1.0。
该患者绝对性远视为+1.5D,显性远视为+4.0D,能胜性远视为(+4.0D)-(+1.5D)=+2.5D,总合性远视为+5.0D,隐性远视为(+5.0D)-(+4.0D)=+1.0D。
延伸推荐:
点击此处>>治疗眼睛近视
点击此处>>散光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