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近视手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眼科医师的重视。飞秒激光不仅应用在屈光性角膜手术、治疗性角膜手术、晶体手术中,而且也将进一步拓展,如应用于巩膜、小梁网等组织,并可能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发挥作用。
眼屈光手术的精髓是什么?微创甚至无创、精细甚至精妙绝伦与“立竿见影”的视力恢复。飞秒激光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使人类在眼角膜上的手术实现“无刀手术”并从“全激光”到“全飞秒”手术飞跃。飞秒激光近视手术正在将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经典手术LASIK推向一个更快捷、更精确、更安全、更稳定、更完善的新境界。
飞秒激光在眼科的应用与外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在手术刀剪“冷兵器”的基础上,现代外科越来越多地用安全微创手术代替传统手术,用光、电、气、液等新“刀”来取代传统手术刀,并且以计算机高效率的准确设计与模型构建的手术方式取代医师个体的参差不齐的手工手术方式。
飞秒激光以超高速和超强爆发力的特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超短光的产生及放大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脱颖而出。飞秒激光可用于加工包括金属、陶瓷和半导体等不透明材料以及电解质等透明材料。毫无意外地,飞秒激光应用在透明的角膜上亦可进行任意雕琢。
飞秒是时间概念,1飞秒等于1×10(负15次方),也就是1/1000万亿秒。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红外线激光,其波长为1053nm、1045nm、1043nm不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是人类目前在实验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短脉冲,正是由于脉冲持续的时间非常短,能量在瞬问释放出来,因此飞秒激光有着非常高的瞬间功率,可达到百万亿瓦。概括起来,飞秒激光最主要的特点是脉冲宽度超短,瞬间功率极高,重复频率高,单脉冲能量低,热效应区域极小。
飞秒激光作用于眼组织可致等离子介导的切除,起精细分离、切割组织的效应。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原理为:飞秒激光以极低的能量(几个μJ)瞬间在极小的空间产生极高的能量密度,使组织电离并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产生的电磁场强度比原子核对其周围电子的作用力还大数倍,使组织通过光裂解爆破产生含二氧化碳和水的微小气泡。成千上万紧密相连的激光脉冲产生数以万计小气泡所连起的微腔。飞秒激光可聚焦2~3μm直径的空间区域,可精确到1μm级别的切割。依靠激光束焦点处的微等离子体形成的光裂解作用,在角膜基质中产生微小气泡并融合连成线形切割和切开,即依靠等离子体的光裂解作用形成切面(图4—1)。
激光与有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有5类:①光化学作用;②光热作用;③光切削作用;④等离子体致切削作用;⑤光致裂解作用。飞秒激光光致裂解作用与准分子激光光化学作用所致的创伤愈合反应都极其轻微,在不良反应如机械和热效应上也非常相似,都具微创性。
飞秒激光的特性还包括在透明材料中几乎无衰减地直达聚焦点,因此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可以在不损伤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条件下准确地“切”开角膜基质层,且几乎无热效应,周围组织损伤极小。离体猪眼实验显示,飞秒激光对邻近角膜组织的热损伤及机械损伤在微米级、飞秒激光脉冲能量在1~2μJ、光斑直径在5~10μm即可精确制作角膜瓣。
飞秒激光最早用于制作角膜瓣的动力来自于:机械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厚度的预测性不够完善,为了提高视觉质量而发展起来的个体化切削特别是波前像差引导的切削技术,更加迫切期待更精确、均匀、更具预测性的角膜瓣。新鲜离体猪眼以及活体兔眼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对周围组织的机械和热损伤极小,激光靶区域内可观察到角膜组织只发生轻微的创伤反应,角膜瓣边缘光滑,对后弹力层和内皮组织无影响。
飞秒激光脉冲聚焦在直径约为3μm的角膜组织,精确度在1μm左右。相对低而稳定的负压吸引、固定眼球,激光发射系统有平的玻璃镜头将角膜压平,或有曲面的镜头将角膜曲率保持,飞秒激光以螺旋或折返的方式按照设计的大小、厚度制作板层角膜瓣或切除一个基质透镜组织。
飞秒激光的脉冲在瓣周边以任意角度侧切,比如垂直90。制作侧切,有助于减少角膜瓣移位和上皮植入的可能。所制瓣的蒂部,瓣的大小、厚度、边缘角度、蒂的宽度和位置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术者的设计要求选定。
我最早接触飞秒激光的相关文献是在2002年,但是当时国内没有飞秒激光的样机。2年后我看到飞秒激光在眼科应用的文献增加,于是联系在上海一所大学的飞秒激光实验室,曾带了离体猪眼去,结果非常沮丧地返回,因为那里的飞秒激光对猪眼球完全不起作用。后来我才明白,飞秒激光的放大系统很重要,而国内当时没有该系统,所以无法用于切割角膜。飞秒系统的重要构成为振荡器、展宽器、放大器和压缩器。在振荡器内获得飞秒激光脉冲,展宽器将飞秒种子脉冲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而放大器使这一展宽的脉冲获得充分能量。最后,压缩器把放大后的不同成分的光谱再会聚到一起,恢复到飞秒宽度,从而获得具有极高瞬时功率的飞秒激光脉冲。通过控制光斑大小、点间距和位置,飞秒激光才可在角膜内完成任意几何图形的精确切割。
国内最早开始应用飞秒激光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是在2005年8月。上海一家民营眼科医院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思路,率先将飞秒激光这一高科技手段造福于国内的近视患者。在田纳西州Nashvill行医的王明旭,是华人中最先开始飞秒激光实践并促成飞秒激光在我国国内临床应用的专家,他以很高的热情培训我国早期的飞秒激光医师。孙同主任等在飞秒激光应用中非常出色。
飞秒激光手术在国内迅速受到欢迎,不仅消除了患者对传统机械“刀”LASIK的恐惧心理,而且飞秒激光过程中患者主观感受较机械刀舒适。飞秒激光制瓣时安静无声,眼球压力适中,患者的异物感、酸胀不适感较轻微。而角膜刀在制瓣时角膜刀片高速震动的声音可增加焦虑不安,眼压上升速度快、峰值压力高,患者酸胀感很明显并可能出现一过性视朦。
2007年我们开展飞秒激光特殊扫描下的角膜屈光效应的基础研究,探讨不切开兔眼角膜的多层扫描下的角膜屈光力变化以及病理组织学的改变。2008年我们在通过伦理委员会的论证后,开展人眼飞秒激光扫描后的屈光效应研究。与此同时,我国的飞秒激光LASIK病例逐年增加。
2007年末我在美国短期访学,Holladay医师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相信飞秒激光近视手术会在国内快速普及,虽然其发展的轨迹未必如当年准分子激光一样,但一定会有一段“快速增长期”。2009年以来,我国的飞秒激光仪总量增加了2倍。鉴于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上的优势,我国拥有准分子激光仪(近900台准分子仪)的眼科或屈光手术中心,一定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迄今飞秒激光最重要的贡献是用于屈光性角膜手术中。自从2002年飞秒激光开始应用于屈光手术以来,目前飞秒激光主要用于LASIK制瓣。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LASIK制作角膜瓣的主流方法。前几年美国近60%的LASIK使用飞秒激光技术;在日本的比例则达到85%以上,并且还在增加中;在我国飞秒激光LASIK也在增长。当然,飞秒激光设备价格贵、维护费用高,在我国只有一些大型医院或资本具备的眼科才拥有该设备,飞秒激光技术的普及也有一定制约性。
飞秒激光制瓣即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联合基质面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是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3种主要的模式之一,其他术式还包括:飞秒激光制作隧道的角膜基质环植入术、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大开眼界注:以飞秒激光角膜磨镶术即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在瓣下切除透镜形状的基质和基质内切削命名]。
当前LASIK中的飞秒制瓣得到广泛认可,飞秒激光所制角膜瓣可按照预设参数在计算机精确控制下完成,相比传统机械刀的角膜瓣制作优点十分显著。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手术(基质透镜切除术)、飞秒激光老视矫正等为屈光手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飞秒激光在角膜穿透性移植、板层移植、内皮移植等治疗性角膜手术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在角膜隧道制作、角膜胶原交联等技术上,飞秒激光也发挥作用。飞秒激光晶体乳化手术、飞秒激光晶体前囊膜撕囊、飞秒激光晶体屈光性手术等,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态势。飞秒激光在眼其他组织如巩膜、小梁网等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也可能为青光眼等眼病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延伸1:猛点击这里→激光治疗近视
延伸2:猛点击这里→近视眼手术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