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谒求也随之而增,尤其是中小学生多因学习任务重、看电视多,打电脑游戏更多,看书姿势的不当等原因,造成学生近视眼发病率越来越高,青少年视力下降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发育阶段,如不注意用眼卫生,经常使眼睛处在高度紧张的调节状态,使睫状肌疲劳痉挛,造成晶状体厚度加大,平行线在视网膜前聚焦,这类近视眼多无器质性改变,具有可逆性。所以,切实抓好预防近视眼形成是防止近视眼工作的关键。所以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多次强调学生近视率要抓早、抓小,从小抓起,在这方面,学校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领导重视,提高师生思想认识我们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做好学生视力保护的工作,经常组织教师学习(青少年近视眼防治措施)并摆正教学与卫生保健的关系,使老师们明确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进一步明确卫生保健的体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把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组织健康教育教师和各班一名健康教育学员组成的年级小组进行视力检查成抽测并列入考核各班工作之中,根据各班近视眼、升降定出合理分数。
2.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宣传工作更重要,为了使学生把预防近视眼当成目前大事,学校利用师生大会、黑板报、橱窗、广播的形势进行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我们还采取每学期体检西次,体检完后,由各年级健康教育教师把各班统计各种疾病和健康情况,特别是视力情况,用图表画在学校最显眼的板报上,好的进行表扬,差的进行批评。差班,班主任要找出原因进行分析,并召集视力差的学生及家长开会,进一步了解学生近视的原因,并向家长和学生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近视眼的危害性。学校和家长积极联系,密切配合,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二要””三不要”。”二要”:①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和书的距离保持一尺左右:②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上眺望一会。“三不要”:①不要在光线暗弱或者直射阳光下看书;②不要躺着看书:③不要走路看书,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坐、立、行体姿,这样以来近视眼发病率进行了控制。
3.加大健康投入,改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视力近几年来学校对教室采光、照明度进行了改善,由过去每教室六根灯管,增加到十根荧光灯管,并将横向按装,改为纵向按装,达到了国家要求标准。还将教室中水泥黑板全部换成毛玻璃黑板,字迹清晰,度明已增强,为学生科学用眼,合理用眼,减轻眼睛负担,提供物质保障,防治学生近视。冬有暖气、夏有电扇、教室墙壁白亮、窗明、地净无尘土且通风好、各教室桌椅还进行合理配置,使课桌椅符合学生身高比例:学校还明确规定各班必须定期轮换坐位,合理安排教学活动1——2次,教师不许拖堂,不许侵占学生自习和自由活动时间,课下作业每天各科共不超过1小时,并坚持每天“两操”一活动。上午第二节后和下午第一节后两个课间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视力训练。为了确保做操质量,每班出一名领操员进行知识和技术培训,便于辅导学生摸准穴位。为了提高“两操”效果,每天敞操时。由学生会组成检查小组,对各班做操情况进行检查评定记分,上墙公布:每月一总结。这样以来,师生人人重视,使学生做“两操”认真又准确,起到预防近视、保护学生视力的作用,学校还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保健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保护了学生视力,收效较好,效果明显。
4.采取措施,积极治疗
学校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方法,每次体检完后,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我们还主动与医院眼科取得联系,让患近视的学生采取服用纯中药制剂“明目增视吠”或是滴眼药水治疗的方法,及时挽救井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学校近几年来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合格率全校达到82%以上!达到了国家要求标准。
通过以上方法、措施,使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一个人人学习卫生保健知识、人人讲充卫生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师生对常见病的预防能力和保健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预防疾病、保护视力,以引起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下懈努力,认真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并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配合,加强预防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近视这个困扰学生生活的疾病一定会被人类所攻克,最终得到征服。
随机推荐
学生近视应加强预防措施和积极治疗
2013年06月02是 新闻类别:保护视力
相关文章
- ·【配镜常识】目前制造镜片的有机树脂有哪几种?
- 2014-01-23
- ·【戴镜常识】戴针孔眼镜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
- 2014-01-23
- ·【配镜常识】处方太阳眼镜适合屈光不正患者使用
- 2014-01-23
- ·【戴镜常识】运动接触镜的特点有哪些?
- 2014-01-23
- ·【戴镜常识】戴角膜接触镜引起眼睑并发症的有哪些?
- 2014-01-23
- ·【戴镜常识】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哪些结膜并发症?
- 2014-01-23